首页 > 建议提案答复
题: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第5652号建议的答复
号:
357A08-07-2024-0061
号:
文旅非遗函〔2024〕261号
发布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发布日期:
2024-12-24
类: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词:
非遗保护 代表性传承人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第5652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

文旅非遗函〔2024〕261号

字体:[]

王一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扩大非遗保护项目一线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建议》收悉,经商教育部,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强调要着力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让非遗绽放更加迷人的光彩。您提出的关于扩大非遗保护项目一线代表性传承人队伍的建议,对于进一步完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加强非遗传承后续人才队伍建设,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一、关于构建多元化的非遗认定体系和模式
  认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目的是保护重要知识和技艺的传承骨干,鼓励其发挥示范作用,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带动传承人群提高传承实践水平。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并没有取代传承人的界定,也没有否定广大传承人的作用。2007年以来,我部共认定了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公布了2万多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以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龙头,地市级、县级代表性传承人为骨干,一般传承人为基础,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群队伍。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过程中我们兼顾了非遗项目的全环节、全链条,如陶瓷类非遗项目中有许多从事拉坯、烧制的代表性传承人,不存在集中在陶瓷绘画、刻绘等环节问题。国家级非遗保护资金每年安排2万元(年度评估为优秀的2.5万元)补助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大量的资金补助到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通过项目保护单位对参与传承的传承人进行支持。我部还联合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组织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举办“非遗购物节”,发动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平台广泛参与,为传承人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销售平台,帮助传承人实现手艺价值,推动非遗连接现代生活。
  此外,为加强对团体(群体)传承性强的非遗项目保护,我部还积极探索推进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工作。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提出“对集体传承、大众实践的项目,探索认定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上海市宝山区、浙江省温州市、贵州省黔东南州等地已结合当地实际,开展了非遗传承团体的认定工作。
  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加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研究推进对未列入名录传承人的支持帮扶措施,帮助传承人提升技能艺能,提高传承实践能力。继续探索推进非遗代表性传承团体(群体)认定工作,加强传承梯队建设,建设宏大的传承队伍。
  二、关于推动非遗传承模式的多样化发展
  我部高度重视非遗传承工作,联合教育部等采取多种措施帮助传承人提高传承实践能力,支持探索多样化传承模式。2015年起,以“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清华大学等130余所高校参与,已开展培训班1300余期,培训传承人4.5万余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共培训学员超过10万人次。经过多年实施,该计划对非遗保护传承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进一步凸显,丰富了非遗保护的举措,拓展了非遗保护传承的手段和方式。2024年3月,我部公布了2023—2025年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共计99家企业和单位入选,促进企事业单位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发展。我部通过培养专业队伍、健全工作机制、开展重大活动等方式,不断加强非遗展示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播出《非遗里的中国》,共走进浙江、福建等地的11个聚集本地特色非遗项目的街区,首重播累计触达观众7.1亿人次。定期举办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等重大活动。每年春节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成为人民群众共享非遗保护成果的重要节日。2024年春节期间,全国共开展约4.54万场非遗传承实践活动;2024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全国共策划举办1.2万余场非遗宣传展示活动。
  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关于在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活动的通知》,指导各地学校充分利用校外活动场所和公共文化设施,组织当地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授课、开展展演展示等活动,引导青少年感受非遗魅力,自觉传承非遗。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明确将非遗纳入学习要求,在语文、历史、道德与法治等有机融入相关内容,引导学生保护传承非遗,坚定文化自信。在中小学校以“我们的节日”“小小传承人”等为主题,深入挖掘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组织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支持高校自主开设非遗相关专业,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目前,已支持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将多项非遗课程列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加强与教育部沟通合作,继续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发挥好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作用,广泛开展非遗宣传传播活动,促进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支持探索多样化非遗传承模式,提高非遗系统性保护水平。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4年7月22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010-59882539) 


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