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议提案答复
题: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第1994号建议的答复
号:
357A08-07-2024-0054
号:
文旅非遗函〔2024〕241号
发布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发布日期:
2024-12-24
类: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词:
科技赋能传统文化 非遗创新发展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第1994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

文旅非遗函〔2024〕241号

字体:[]

成新湘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科技赋能传统文化,促进非遗创新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教育部,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文化和旅游部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推动非遗保护事业进入系统性保护新阶段。您所提建议非常重要,我们正在积极开展有关工作。
  一、关于加强政策扶持,推动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对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和开发,让优秀文化资源借助数字技术“活起来”,将所蕴含的价值内容与数字技术的新形式新要素结合好,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23年,文化和旅游部批准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数字资源采集和著录》系列行业标准11项,明确十大门类非遗代表性项目数字资源采集方案编制、采集实施、资源著录的业务和技术要求。文化和旅游部联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门开展虚拟现实先锋应用案例征集活动,18个文化和旅游领域案例入选,其中包括京剧文化数字资产库“数字京韵”、基于中国瓷文化主题特展的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涉及非遗的项目,有效推动数字技术在非遗领域应用。
  二、关于加强人才培养
  2015年以来,我部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共同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截至2023年底,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中国科技大学、上海大学、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牡丹江师范学院4所院校举办非遗数字化、新媒体培训班5期,培训学员近100人次,有效提高了相关项目非遗传承人的专业技术能力和保护传承水平,壮大了非遗传承人才队伍。教育部先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入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和急需建设学科专业目录清单,并指导北京大学等9所院校开展研究生阶段非遗方向人才培养试点。截至2024年3月,全国共计21所高校正式设立“非遗保护”本科专业,5所院校自主设立“非遗学”一级、二级学科,50余所院校在研究生阶段设立了非遗方向;在《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中设置80余个非遗保护传承相关专业,2023年全国共有相关专业布点数4800余个,招生人数达50万余人。教育部实施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列为重点支持领域,支持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联合相关企业开展“非遗文化新媒体创意实务”等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建设,共同提升非遗人才培养质量。
  三、关于进一步加强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
  2015年4月,原文化部印发《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的通知》,全面开展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截至目前,通过中央财政累计投入8.1亿元,支持对2029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化手段,以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形式,记录和保存了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文化和旅游部积极落实中办、国办《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建成非遗保护工作管理平台,通过构建基础数据库,整合原有分散、独立的非遗数据资源,进一步拓展了非遗数据共享范围,深化了信息资源应用场景,形成对决策的有效支撑。同时支持中国非遗保护中心建设面向社会公众开放的网站,公开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等信息;支持中国非遗馆将互动交流、数字多媒体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方式、新技术运用到展陈服务中;支持国家艺术基金资助“中国传统皮影数字化创新人才培训班”等项目,借助数字化手段扩大非遗传播力、拥有更多应用场景,为非遗保护传承注入新的生机与活力。教育部建设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上线“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湘绣制作”等优秀课程,为全国高校师生和社会学习者提供非遗相关优质课程和教学资源。
  四、关于加强宣传推广
  2021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制定了《“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实施“非遗新媒体传播计划”,支持各类媒体利用微博、微信、短视频、直播等全面深入参与非遗传播。目前,在中央一级已形成涵盖平面、电视、网站、视频以及新媒体的非遗传播矩阵。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全国重点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支持各类媒体通过新闻、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广泛、深入参与非遗传播工作。2024年“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活动期间,参与新媒体平台活动专区发布视频、图文总量超155万个,总观看量达206亿次,总点赞量4.79亿。支持中国演出行业协会联合8家网络平台共同举办“云游非遗·影像展”,在线展播3000余部非遗传承纪录影像、非遗题材纪录片,让社会公众在影像展播、话题参与、直播分享、微博互动中关注、了解生活中丰富多彩的非遗和生动的非遗保护实践,有力提升非遗可见度,不断扩大社会影响力。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深入贯彻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坚持正确导向,聚焦文化和旅游数字化热点领域和重点方向,不断创新非遗保护传承方式,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会同教育部支持高校加强非遗专业建设,提高非遗人才自主培养能力,培育更多高素质非遗保护和传承人才。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4年7月17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010-59882896) 


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