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议提案答复
题: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第0301号建议的答复
号:
357A08-07-2024-0051
号:
文旅非遗函〔2024〕238号
发布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发布日期:
2024-12-24
类: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词: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
第0301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4年12月24日

文旅非遗函〔2024〕238号

字体:[]

区燕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建议》收悉,经商教育部、广东省人民政府,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非遗,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您提出的关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建议,对于进一步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一、关于完善非遗人才激励政策,优化人才培养方式
  国家高度重视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扶持。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的经费支持力度,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中央财政按照每人每年2万元的标准,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传承活动予以补助,充分调动传承人的积极性。全国大多数省(区、市)也安排了专门经费支持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为加强对生活条件较为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和帮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规定,对无经济收入来源、生活确有困难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所在地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应协调有关部门积极创造条件,并鼓励社会组织和个人提供资助,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广东省通过提高补贴标准、加强研修培训、培养师资队伍及改革职称制度等措施,加强对非遗人才激励帮扶,不断培育后继人才。
  2015年起,我部会同教育部等实施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帮助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截至2023年底,共开展培训班1300余期,培训学员超过4.5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共培训学员超过10万人次。教育部主动适应非遗传承发展新要求,优化专业设置,普通本科设置非遗保护、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等专业,中职设置民族音乐与舞蹈、民间传统工艺等专业,高职专科设置民族表演艺术、民族服装与饰品等专业,高职本科设置戏曲表演、工艺美术等专业。整合上线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促进非遗领域优质职教资源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推进产学合作。
  下一步,我部将积极与教育部沟通合作,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支持力度,加强帮扶激励,支持高校依法自主设置非遗相关专业,推进非遗专业和课程建设,完善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推进非遗进校园,创新传承人培养方式,不断壮大非遗传承人才队伍。
  二、关于加强宣传扩大影响,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我部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媒体的作用,支持各类媒体通过新闻、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广泛、深入参与非遗传播工作。在中央一级已经形成了非遗传播矩阵,涵盖平面媒体、电视、网站、视频以及新媒体,形成非遗传播队伍。联合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制作播出《非遗里的中国》电视节目,第一季节目已于2023年7月圆满收官,共走进浙江、福建、四川、河北等地11个聚集本地特色非遗项目的街区,首重播累计触达观众7.1亿人次,首播观众量1.83亿人次,在全网平台,节目覆盖用户超75.4亿人次,多平台热搜累计上榜1181次,微博主话题“非遗里的中国”阅读量15.8亿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成为非遗传播重要阵地,比如2024年春节期间,各互联网平台在活动专区发布视频、图文总量超155万个,总观看量达206亿次,总点赞量4.79亿。广东省设立并运营“广东文旅”抖音、小红书、今日头条等平台官方账号,开通广东非遗抖音号、视频号,广东广播电视台制作非遗主题微记录片、非遗直播公开课。我部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期间,组织全国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非遗品牌大会。定期举办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重大活动,提高非遗的可见度和影响力。
  下一步,我部将进一步提高非遗传播水平和成效,充分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春节等重要时间节点,深化非遗保护理念,举办系列宣传展示活动。举办第八届中国非遗博览会、“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遗展等重点宣传展示活动,营造全社会参与支持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三、关于推进非遗创造性转化,探索与现代时尚消费融合
  我部会同其他部门积极创造条件、搭建平台,为非遗传承人在产品设计、品牌建设、市场营销等方面提供帮助。支持各地依托市场潜力大、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组织系列技能培训、展示展销活动,持续推进非遗工坊建设。截至2023年8月,各地共建设非遗工坊6700余家。其中,2100余家非遗工坊位于脱贫地区,覆盖524个脱贫县和102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为提高传统工艺产品的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自2016年3月起,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机构,在新疆哈密、湖南湘西等地先后设立了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帮助当地传统工艺企业和从业者提高传统工艺发展水平。同时,为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跨界合作,支持各地和相关单位组织开展“传承人对话”系列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与设计企业、研究机构等开展交流研讨,引导供给和需求相衔接,推动形成多赢的、可持续的合作模式。广东省推动非遗跨界赋能,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文创设计大赛,打造舞剧《咏春》、音乐剧《醒狮少年》等。广州市将地铁11号线打造成非遗主题示范线路,展现广府文化魅力。举办非遗购物节,促进非遗产品消费。推动老字号守正创新、引领国潮新风尚。广州市在西关永庆坊旅游风景区、北京路文化旅游区、广州塔等设立非遗街区,在荔湾区珠江钢琴创梦园建立非遗生产性集聚区,打造“行花街”、广府庙会等民俗文化活动品牌。
  下一步,我部将继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鼓励支持企业、高校及有关机构加强研发设计,推动与市场相衔接,搭建交流平台,促进跨界合作,对接现代消费市场,促进非遗融入当代生活。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4年7月17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010-59882539) 


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