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议提案答复
- 标题:
-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02671号(文体宣传类224号)提案答复的函
- 索引号:
- 357A06-07-2024-0012
- 文号:
- 文旅公共函〔2024〕504号
- 发布机构:
- 公共服务司
- 发布日期:
- 2024-12-24
- 分类:
-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 主题词:
- 拓展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政协十四届全国委员会
民建中央:
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提案》收悉,经商住房城乡建设部,现答复如下: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为目标,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抓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主要措施
(一)做好政策引导。我部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时将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2021年,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新型文化业态,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我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也对创新培育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强工作部署。2021年4月,我部召开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就“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进行部署,要求着力构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扩大总分馆制覆盖面。2023年2月,我部召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要求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使这些嵌入城乡基层的“文化微地标”,成为城乡居民畅享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去处、好去处。
(三)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实践。我部指导部分地区出台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建设指南、评价指标、奖励办法等,如吉林省《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行动方案》、江苏省《打造“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实施方案》、浙江省《关于高质量建设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实施意见》、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的意见》。同时,指导各地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评选活动,如上海市联合多地举办多届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结合实施城市更新,因地制宜推动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建设。2023年,全国新建改建口袋公园4128个,各地结合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探索公园+文化节、公园+音乐会、公园+阅读空间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二、工作成效
(一)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遍地开花。在城市,各地结合老旧城区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功能布局创意性改造。同时,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嵌入到小区、书店、咖啡店、酒店民宿、城市公园、街头巷尾、地铁车站等公众生活场景中。在农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工坊等,与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及生态特色等相互融合,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各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进一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在新的建设和服务主体、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开放多元、合作共赢的供给体系。在管理体制上,政府主要发挥统筹引导作用,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采取直接投资、公益创投、捐赠众筹等方式主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运行机制上,探索创新公建民营、民建公营、民办公助等运营模式,采取委托管理、购买服务、合作运营等方式运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和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运营。
(三)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一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功能于一体,开展非遗展示、文艺演出、旅游资源推介等多种服务,引入数字创意、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智慧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为群众提供了综合性服务。二是各地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接入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云建设等平台,实时推送文化展览、图书借阅、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志愿服务等清单,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形成资源共享、服务联动。
三、面临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正如民建中央在提案中提到的,目前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运营、服务等环节还存在相关政策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优势、内容和服务业态较单一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参考民建中央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保障机制。研究起草关于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相关文件,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带动全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向美向好发展。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财政支持机制,用于引导、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二)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快推进相关行业标准建设,指导相关单位制定相应的建设及服务规范,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制定地方标准,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将提升设施品质与强化服务功能有机统一,防止脱离或弱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形式化、景点化、网红化倾向。
(三)加强宣传推广。认真总结各地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交流机制,围绕建设和服务理念模式等,开展广泛研讨和深度合作,实现互学互鉴、共创共享。适时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遴选活动,持续发现和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在全社会树立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形象。
感谢民建中央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4年9月14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010-59881735)
附件:
民建中央:
民建中央提出的《关于创新拓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提案》收悉,经商住房城乡建设部,现答复如下:
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的重要任务,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守正创新,以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为目标,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为抓手,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一、主要措施
(一)做好政策引导。我部在编制“十四五”规划等重要文件时将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2021年,我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关于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将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作为重要任务,提出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服务的新型文化业态,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文化广场、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我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也对创新培育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二)加强工作部署。2021年4月,我部召开全国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工作总结部署会,就“十四五”时期公共文化领域重点改革进行部署,要求着力构筑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扩大总分馆制覆盖面。2023年2月,我部召开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工作会议,要求及时总结推广成功经验,结合实际打造一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使这些嵌入城乡基层的“文化微地标”,成为城乡居民畅享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去处、好去处。
(三)指导地方开展创新实践。我部指导部分地区出台实施方案、管理办法、建设指南、评价指标、奖励办法等,如吉林省《推进全省公共文化新空间建设行动方案》、江苏省《打造“千个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实施方案》、浙江省《关于高质量建设未来社区公共文化空间的实施意见》、山东省《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书房和乡村书房建设的意见》。同时,指导各地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评选活动,如上海市联合多地举办多届长三角及全国部分省市最美公共文化空间大赛。住房城乡建设部指导各地结合实施城市更新,因地制宜推动群众身边的口袋公园建设。2023年,全国新建改建口袋公园4128个,各地结合公园绿地开放共享,探索公园+文化节、公园+音乐会、公园+阅读空间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二、工作成效
(一)各类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遍地开花。在城市,各地结合老旧城区改造提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等,对基层公共文化设施进行功能布局创意性改造。同时,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嵌入到小区、书店、咖啡店、酒店民宿、城市公园、街头巷尾、地铁车站等公众生活场景中。在农村,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工坊等,与当地的人文、自然景观及生态特色等相互融合,保留乡村风貌,留住田园乡愁。
(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各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进一步拓宽社会力量参与渠道,在新的建设和服务主体、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形成开放多元、合作共赢的供给体系。在管理体制上,政府主要发挥统筹引导作用,更加注重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企业、个人、社会组织等采取直接投资、公益创投、捐赠众筹等方式主办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在运行机制上,探索创新公建民营、民建公营、民办公助等运营模式,采取委托管理、购买服务、合作运营等方式运营新型公共文化空间,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社会组织和文化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管理运营。
(三)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不断提升。一是新型公共文化空间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等功能于一体,开展非遗展示、文艺演出、旅游资源推介等多种服务,引入数字创意、线上演播、沉浸式体验、智慧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为群众提供了综合性服务。二是各地将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纳入文化馆图书馆总分馆体系,接入智慧图书馆、数字文化馆、公共文化云建设等平台,实时推送文化展览、图书借阅、文艺演出、艺术培训、志愿服务等清单,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形成资源共享、服务联动。
三、面临问题和下一步工作
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工作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是正如民建中央在提案中提到的,目前我国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运营、服务等环节还存在相关政策不完善、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优势、内容和服务业态较单一等问题。下一步,我们将认真参考民建中央的建议,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完善保障机制。研究起草关于推进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的相关文件,为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带动全社会公共文化设施向美向好发展。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对新型公共文化空间的财政支持机制,用于引导、支持各类企业、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二)进一步规范管理。加快推进相关行业标准建设,指导相关单位制定相应的建设及服务规范,同时鼓励地方政府根据地区实际情况,及时补充制定地方标准,在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建设过程中,将提升设施品质与强化服务功能有机统一,防止脱离或弱化公共文化服务功能的形式化、景点化、网红化倾向。
(三)加强宣传推广。认真总结各地先进经验,建立健全各地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交流机制,围绕建设和服务理念模式等,开展广泛研讨和深度合作,实现互学互鉴、共创共享。适时开展新型公共文化空间典型案例遴选活动,持续发现和推出一批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提高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在全社会树立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新形象。
感谢民建中央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4年9月14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010-59881735)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