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519号建议的答复
- 索引号:
- 357A08-07-2022-0022
- 文号:
- 文旅非遗函〔2022〕237号
- 发布机构: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 发布日期:
- 2022-07-22
- 分类:
-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 主题词:
- 非遗进校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支持和推动非遗进校园,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从政策上给予进一步的鼓励和支持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文艺院团“加强与教育行政部门合作,继续做好‘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博物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积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素养培育。结合中小学课程教材和地方特色,遴选推荐一批适合进校园、进教材的戏曲曲目、非遗项目和艺术培训项目等。”近日,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支持中小学结合区域和学校特色落实国家课程的学习要求,开展传统工艺展示展演及互动体验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热情。”
教育部畅通非遗传承人担任学校美育兼职教师的通道,2017年出台了《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指导学校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1年,教育部认定1885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共计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3369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传承项目包括戏曲、传统美术等。全国高校建设有106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围绕课程建设、团体建设等方面组织开展以戏曲、传统美术等为内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实践活动。
河北省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若干措施》,先后命名13个“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传播基地”、16个“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研究基地”,在邯郸学院创建“河北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太极拳)国际培训推广基地等,支持“非遗进校园”工作。
下一步,我部将与教育部积极会商沟通、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细化落实有关政策措施,推动各地“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支持指导各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非遗兴趣课程、设立非遗展示体验教室,支持学校依托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组织开展非遗课外实践活动等。
二、关于加强宣传和教育引导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面向青少年学生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展览、展演、体验、讲座、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课堂进行展示或教学,支持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当地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场所开展非遗体验研学活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文化和旅游部部署各地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非遗进校园”是重要内容之一。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东省开展“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非遗少年说”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动等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文化和旅游部支持中国青年网连续三年开展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河北省滦州市滦州皮影进校园实践案例等获选全国“非遗进校园”十大优秀实践案例。
近年来,教育部在每三年举办一届的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进一步加大校园传承实践成果非遗内容比重,展示刺绣、剪纸等非遗项目。从2017年起,在全国大中小学开展“传承的力量”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果展示活动。河北省每年举办非遗进校园公益活动,先后走进石家庄维明路小学、西苑小学等学校。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支持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与教育部门沟通合作,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开展非遗鉴赏和传承实践,组织教师、学生到非遗展示传习场所、非遗工坊等参观体验或到非遗项目所在地开展研学旅行;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媒体平台,广泛开展非遗传播普及工作。
三、关于制定“非遗进校园”整体规划并建立长效机制
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推动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非遗教材。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遗师资培养。”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把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与内容融入乡土教育或通识教育;推动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技艺等进入美育课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进入体育课程,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俗等相关内容融入乡土教育或通识教育。鼓励支持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联合教育部门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制定本地区本部门“非遗进校园”实施方案,编制适应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校本教材和普及读本。山东省济南市教育局、文化和旅游局联合印发《关于深入推进济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部署推进“非遗进校园”工作。支持各地开设非遗校本课程,江西省兴国县实验小学从2002年起开始探索兴国山歌进校园之路分别编印“教师版”“学生版”的山歌教材,收录400余首山歌,使兴国山歌全面融入学校日常,成为师生的特色文化基因。
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其中小学四年级课文介绍了中国的十二生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条文。
河北省将各地优秀的非遗按照地区、类别分类,编印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适合不同年龄段青少年学习的读物和教材,逐步将非遗相关纳入各地教学计划。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教育部支持各地将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中小学特色课程、乡土教育课程,支持编撰适应青少年认知特点的乡土教材、普及读本等非遗教材,支持各地根据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精神,结合当地学校情况,遴选公布一批适合进校园、进教材的非遗项目。不断提高青少年对非遗及其保护意义的认识,努力发挥非遗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2年7月21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010-5988136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