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8191号建议的答复
- 索引号:
- 357A05-07-2022-0013
- 文号:
- 文旅艺函〔2022〕270号
- 发布机构:
- 艺术司
- 发布日期:
- 2022-08-04
- 分类:
-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 主题词:
- 地方戏曲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的各项决策部署,积极推动戏曲可持续发展。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地方戏曲发展还面临一些困难与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关注。我们认真梳理了近年来开展的一些工作,主要情况如下:
一是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健全戏曲可持续发展制度体系。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等文件精神,陆续推动出台和实施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督促各地落实相关要求,为戏曲传承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引导全社会进一步增强关心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意识。广东、陕西、辽宁、安徽、四川等10余个省(区、市)出台戏曲保护传承发展条例。同时,文化和旅游部2021年起持续实施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项目,支持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全国227个无国办团体或只有1个国办团体的剧种开展免费或低票价公益性演出服务,以演出为核心推动濒危剧种保护扶持工作,每个剧种每年平均购买100场(传统经典作品的演出场次占比不低于80%),平均每场演出补助5000元。各地也制定了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项目年度实施方案和“十四五”时期濒危剧种保护扶持方案。
二是持续开展院团人才培养工作,同时加强戏曲职业教育。院团人才方面,培养推出戏曲各方面的高水平人才,带动戏曲创作、表演、评论一体化协调发展。2016年起,我部连续5年举办戏曲艺术人才培养高级研修班,集中培训近1000名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评论等专业人才。实施“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受益演员1000余人,鼓励濒危剧种以及武生、武旦、武净和丑行表演艺术家及青年演员优先申报,鼓励仅有一个国办团体的戏曲剧种所属院团表演艺术家和青年演员优先申报,鼓励各剧种表演艺术家传授能突出体现本剧种剧目特色和濒临失传的传统经典折子戏。2021年起,我部实施全国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意在大力培养创作、表演、管理等领域的中坚力量。其中,“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着眼未来20年表演人才队伍建设,2021年入选34名演员,2022年入选20名演员,由地方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及演员所在单位配备专家指导组,通过排演经典传统折子戏整体提升其专业素质,并在培训后参加“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戏曲职业教育方面,加强戏曲教学基础建设,助力戏曲人才梯队培养。指导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做好中职、高职戏曲相关专业目录动态调整和教学标准研制工作。对原文化部、教育部、国家民委共同认定“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中的戏曲表演示范专业点进行特色化建设指导和相关支持。持续做好“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招录和培养工作,为京剧、昆曲、评剧、河北梆子等戏曲剧种集中培养青年骨干。持续举办“梨花杯”全国青少年戏曲教育教学成果展示活动(原全国青少年戏曲比赛),推出优秀青少年戏曲人才。中央财政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重点支持传统戏剧和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推动传统戏剧排演,以演代训培养后继人才;通过国家艺术基金,支持实施全国京剧武戏人才培养、河北梆子武戏人才培养、黄梅戏严派表演人才培养等项目,加大戏曲类创作表演人才培养力度;从2020年秋季学期起,符合规定的中等职业学校戏曲表演专业学生享受免学费政策,吸引更多有发展潜力的少年英才报考戏曲院校和专业。
三是激励引导剧目创作,推动戏曲传承创新。持续举办中国艺术节、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中国越剧艺术节、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戏曲百戏(昆山)盛典等艺术节庆活动,举办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全国地方戏曲南方(北方)会演、中国秦腔优秀剧目会演、全国采茶戏汇演等展演展示活动,激励各级戏曲院团和各类戏曲剧种创作优秀戏曲作品。自2021年起,我部陆续实施新时代现实题材创作工程、历史题材创作工程、全国舞台艺术优秀节目创作扶持计划等新时代系列创作工程,推动创作生产更多反映时代精神和现实生活的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同时,中央财政通过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艺术工作者和艺术团体开展戏曲类艺术作品创作生产、传播交流推广等,进一步丰富了戏曲剧目创作。
四是积极培养观众和市场,普及戏曲艺术。持续开展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戏曲公益性演出(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等活动,涵养基层戏曲生态,加强戏曲普及教育,培养新一代青少年戏曲观众。在各类节庆展演活动中实施低票价惠民政策,扩大戏曲受众面,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开展戏曲艺术普及工作,鼓励全国戏曲专业专兼职教师积极从事戏曲艺术普及有关工作。目前普及工作较有成效的包括京剧、昆曲、锡剧和越剧等剧种。
五是创新传播方式,优化宣传效果。通过演出与演播并举、线上与线下结合的传播方式,加强各类节庆展演活动宣传推广,提高群众共享度,吸引观众从网络走向剧场,尤其注意扩大戏曲在年轻观众中的影响力。同时,运用“文艺中国”等专有舞台艺术线上演播平台对重要演出、优秀院团、优秀作品进行宣传推广。
关于您提出的“加强政策引导,建立可持续发展运行机制”的建议,我们将继续推动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深化国有文艺院团改革的意见》,明确各级院团功能定位,分类推进改革,持续激发国有文艺院团内生动力,建立健全扶持优秀剧本创作、促进剧目生产等有效机制。
关于您提出的“加强人才培养,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的建议,我们将继续协同有关部门从院团人才培训、戏曲职业教育、非遗传承等方面着力解决演职人员业务能力提升和艺术人才梯队培养等问题。“十四五”时期,加强戏曲领军人才培养,通过“以剧育人”“以演出人”和举办集中展演的方式,展示和推出约150名新时代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实施“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采取戏曲讲习所模式,面向121个“天下第一团”的主要演员开展理论课学习、表演技能训练提升等工作,助推这些院团的“台柱子”更好更快成长。实施京剧院团表演人才提升计划,连续5年每年帮助若干个京剧院团邀请专家驻团教学,为院团培养优秀中青年戏曲人才。支持各地运用定期培训与项目支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人才培养工作。支持各地实施戏曲名家工作室建设项目。支持相关院校围绕工作室开展地方戏曲剧种的专业、课程、教材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教学剧目创排,以工作室带动院校整体专业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提升。支持和鼓励传统戏剧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艺、授徒和交流活动,支持戏曲表演团体与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加大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的传统戏剧类培训比重。
关于您提出的“加强剧目生产,提供可持续发展产品”的建议,我们将继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现代戏、传统戏和新编历史剧“三并举”,引导广大戏曲工作者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创作灵感,丰富剧目创作,推动精品上演。继续发挥各类展演展示平台和创作工程的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增强人民精神力量。
关于您提出的“加强市场开拓,激发可持续发展活力”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联动协作,合力推进戏曲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加强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文联(剧协)组织和社会力量的联动协作,形成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合力,共同为戏曲传承发展注入动力。扎实推进戏曲公益性演出(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戏曲进乡村、流动舞台车、戏曲进校园等项目。支持将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和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成果作为全国戏曲院校教学、培训材料和“戏曲进校园”材料使用。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戏曲院团积极开拓市场,创新传播渠道,参与文旅融合,增强生存发展能力。
关于您提出的“加强创新传播,拓展可持续发展路径”的建议,我们将继续加强戏曲宣传推广,丰富戏曲传播路径。委托相关单位编辑、整理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和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成果,扩大互联网和广播电视传播。支持传统戏剧类非遗代表性项目参加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区域性非遗展示展演等。深入推进非遗特色村镇街区建设、“非遗在社区”、非遗特色景区建设和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开发等工作,为传统戏曲的利用创造新的发展空间。鼓励和支持地方文化和旅游单位、戏曲院团和戏曲从业者通过互联网传播优质戏曲内容,扩大戏曲影响力。
关于您提出的筹资建立“地方戏曲发展基金”的建议,鉴于财政部已统筹安排相关资金支持戏曲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戏曲进校园、地方戏曲普查、戏曲名家传戏、基层院团展演等项目,财政部认为不宜再单独设立专项基金或资金。但是,财政部将继续通过现有资金渠道,积极优化支出结构,支持加大戏曲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增强基层群众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获得感;进一步完善支持机制,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为基层院团发展创造优良环境。符合条件的项目和单位可按照相关资金管理办法规定程序申报,中央财政将积极予以支持。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2年7月29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010-5988176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