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议提案答复
- 标题:
-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4068号建议的答复
- 索引号:
- 357A08-07-2022-0017
- 文号:
- 文旅非遗函〔2022〕219号
- 发布机构: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 发布日期:
- 2022-07-19
- 分类:
-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 主题词:
-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人
您提出的《关于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扶持机制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教育部、医保局,现答复如下:
代表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掌握着非遗的丰富知识和精湛技艺,是非遗活态传承的代表性人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非遗保护工作,强调党中央支持扶持非遗,要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一代接下来、传下去,让非遗绽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我部高度重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工作,采取多种措施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不断加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您建议中提及的许多工作,我部正积极开展并着力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一、关于加强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扶持
国家历来重视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支持扶持。近年来,各级财政不断加大对非遗保护的经费支持力度,国家层面和多数地方都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贴从每年0.8万元提高至2万元。2016年,我部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大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的支持力度落实好传习补助经费的通知》,要求各地积极争取本级财政支持,相应提高省级及以下代表性传承人传习活动补助标准,确保补助经费足额发放到人。为进一步提高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承实践能力,2018年以来,我部共举办过6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加深代表性传承人对非遗保护相关政策的理解和把握,增进同行之间交流互鉴。我部先后三次组织评选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对表现突出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表彰奖励,进一步增强了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我部积极协调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部门,指导各地加强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建设,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展示展演、传承实践、宣传传播等空间场所。“十二五”时期,安排3.6亿元支持50个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十三五”时期,将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列入文化旅游提升工程,安排中央预算内资金10.53亿元支持140个项目;“十四五”时期,结合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将非遗传承体验设施列入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2021年共有黄河非遗展示馆、大运河非遗展示中心等46个项目列入储备库,符合条件的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可分别获得不超过8000万元、2000万元的资金支持。
我部通过举办品牌活动、协调媒体广泛参与等措施,为传承人提供展示展演、宣传传播平台。定期举办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原生民歌节、“文化进万家——视频直播家乡年”等活动。每年组织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2022年以“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为主题,举办了“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两大品牌活动,全国共举办6200多项活动。支持各类媒体通过新闻、直播、短视频等方式,广泛深入参与非遗传播,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合作制作播出《非遗里的中国》,支持推动抖音、快手、B站、微博等新媒体平台通过各种方式开展非遗宣传传播。
二、关于加强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
我部高度重视青年非遗传承人培养工作,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培养后继人才,鼓励支持青年人参与非遗保护传承。2015年,我部会同有关部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为目标,委托专业院校开展专题教育培训,为非遗传承提供大学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清华大学、上海大学等120多所院校参与,举办研培班1000余期,培训传承人群近3.8万人次,涉及织染刺绣、服饰制作、陶瓷烧造、编织扎制、金属加工、漆器髹饰等项目,加上各地延伸培训,研培计划覆盖超10万人次。
我部会同教育部等部门持续推进非遗领域专业人才的培养。2021年,西安音乐学院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2022年,广西民族大学、南京艺术学院等10所高校新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本科专业。国务院学位办在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9所高校开展非遗方向人才培养试点工作。将职业学校作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养的重要阵地,成为非遗传承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我部积极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推动建立非遗传承人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积极为非遗传承人协调争取职业培训补贴。
我部会同教育部积极推动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加强非遗普及教育工作,促进更多青年人学习非遗知识、参与非遗保护传承。支持把包括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与内容纳入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各类非遗融入美育、体育课程,融入乡土教育或通识教育,因地制宜开设非遗校本课程,编制非遗校本教材和普及读本。面向青少年学生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课堂进行展示或教学,组织学生进行非遗主题参观体验或研学旅行,引导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关注、支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广泛开展“戏曲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以及全国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等活动。教育部共计在全国中小学和高校建设了3369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传承项目中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占比近55%。在全国高校建设106个中华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基地,开展各类传承实践活动。此外,2017年教育部出台了《学校体育美育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支持和鼓励各地各校聘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担任学校兼职美育教师,指导学校师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关于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经费投入
我部积极与财政部沟通协调,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支持非遗传承保护。中央财政累计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金96.5亿元,并安排14.17亿元用于实施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一是通过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为2491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提供补贴,支持开展传承活动,对273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系统记录,开展研修培训91期,覆盖2800余人次,推动开展非遗相关宣传交流活动。二是通过中央支持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补助资金,支持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实施戏曲进乡村、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项目,演出剧种包括湖北恩施傩戏、贵州侗戏、云南佤族清戏等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三是通过国家艺术基金等,对优秀传统戏剧类非遗舞台艺术作品创作传播推广等予以资助。四是通过中央基建投资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专项,支持综合性非遗馆等设施建设。同时,鼓励公民、法人和社会组织发起设立市场化基金,参与非遗保护传承,促进非遗相关产业发展。
关于医疗保障,目前我国已初步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医疗救助等相互衔接、共同发展的医疗保障制度体系。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包括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在内的各类人群均可按规定参保缴费并享受相应待遇。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教育部、财政部、医保局等相关部门,按照中央有关决策部署,进一步完善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障机制。加强财政投入,为各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经费补助。进一步完善非遗传承体验设施体系,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提供必要的空间场所。加强非遗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拓宽人才培养渠道,积极培养后继人才。继续举办中国非遗博览会、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等品牌活动,每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广泛开展非遗宣传展示活动,鼓励支持各级各类媒体积极参与非遗传播,为传承人提供展演展示、宣传传播的平台。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2年7月14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010-59881869)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