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305号建议的答复
- 索引号:
- 357-1-07-2022-0008
- 文号:
- 文旅艺函〔2022〕227号
- 发布机构:
- 艺术司
- 发布日期:
- 2022-07-18
- 分类:
-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 主题词:
- 稀有剧种 扶持
中国传统戏曲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文明的延续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丰富多彩的戏曲剧种中,不少剧种因地域限制、历史传承等原因,仅在小部分地区流布传承,成为了稀有剧种。随着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外来文化的冲击,其中一部分剧种发展面临资金缺乏、人才资源匮乏、演出机会稀少等问题,甚至处于濒危状态,传承发展亟待扶持。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实施了一系列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戏曲传承发展的政策,为振兴戏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我部从2016年起实施戏曲传承振兴工程,为持续推动戏曲艺术的当代传承,实现戏曲艺术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发挥了积极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在传承保护方面,2015至2017年,我部组织开展了全国戏曲剧种普查工作,摸清了全国现存348个剧种的家底,普查结束后编撰了《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报告》,并从2019年起推动《中国戏曲剧种全集》编撰工作,为350个剧种(含木偶剧、皮影戏2种戏剧形态)每个剧种撰写1册书,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留存剧种样态。2018至2020年,举办戏曲百戏(昆山)盛典,将全国戏曲剧种普查成果由文献数字转化为舞台呈现,在3年内对348个剧种的代表性作品进行演出展示,突出展现剧种本体、聚焦剧种建设,体现戏曲传承发展新思路。此外,在实施中国京剧像音像工程并成功录制381部京剧经典剧目的基础上,从2020年起,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启动了中国戏曲像音像工程,将全国戏曲剧种(不含京剧)纳入到录制范围内,通过现代科技手段传承戏曲经典剧目,记录艺术家风采,留存经典范本。
在激发演出活力方面,2016年起,我部连续5年举办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100多家基层院团(包括民营院团)先后进京演出,参演剧种除京剧、秦腔、豫剧等大剧种外,还有新疆曲子剧、梁山灯戏、莱芜梆子、临县道情、海城喇叭戏等濒危剧种,极大地激发了基层院团的创作活力和发展潜力。苏剧现代戏《国鼎魂》参加了2018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和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并获“文华大奖”。此外,在中国京剧艺术节、中国昆剧艺术节等活动中,我部也邀请一些地方戏曲剧种参加演出,如婺剧、汉剧、桂剧、高甲戏、川剧、苏剧等。2021年起,在中央财政支持下,我部持续实施戏曲公益性演出(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项目,支持各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组织全国227个只有1个国办团体和无国办团体的剧种开展免费或低票价公益性演出,以演出为核心推动濒危剧种保护扶持工作,每个剧种每年平均购买100场(传统经典作品的演出场次占比不低于80%),平均每场演出补助5000元。
在加强人才培养方面,2016年起,文化和旅游部连续5年举办戏曲艺术人才高级研修班,集中培训近1000名戏曲编剧、导演、作曲、舞台美术、评论等专业人才。“名家传戏——当代戏曲名家收徒传艺工程”在全国不同所有制艺术表演团体、教学机构、研究院(所)范围内实施,受益演员1000余人,近年尤其鼓励濒危剧种以及武生、武旦、武净和丑行表演艺术家及青年演员优先申报;鼓励仅有一个国办团体的戏曲剧种所属院团表演艺术家和青年演员优先申报;鼓励各剧种表演艺术家传授能突出体现本剧种剧目特色和濒临失传的传统经典折子戏。“十四五”时期,文化和旅游部还将持续实施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培养计划,通过“以剧育人”“以演出人”和举办集中展演的方式,展示和推出约150名新时代戏曲表演领军人才,同时实施“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养项目,采取戏曲讲习所模式,面向121个“天下第一团”的主要演员开展理论课学习、表演技能训练提升等工作,助推这些院团的“台柱子”更好更快成长。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支持近14 亿元用于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保护。其中,支持苏剧约300万元;给予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2万元的传承补助,并对传承活动评估结果为优秀的代表性传承人,增加补助经费,充分调动积极性。自2015年起,已累计支持对466名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他们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同时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研修培训计划,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着力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水平。积极推进“戏曲进校园”,支持河南豫剧院在清华大学举办河南稀有剧种进高校等活动。
在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领域,广电总局高度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保护,指导各级广播电视制作播出机构推出了《戏码头》《梨园春》《梨园记忆》等戏曲类节目和戏曲艺术家访谈节目,推动了戏曲艺术的传播。
近年来,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传统戏曲特别是稀有剧种的保护传承和繁荣发展,给予多方面大力支持。政策制定方面,省级层面出台《关于繁荣舞台艺术的意见》《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为稀有剧种发展提供有放制度支撑。剧目创作方面,持续实施江苏省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艺术创作源头工程,组织开展江苏省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紫金戏剧文学奖评选,不断推动戏曲剧目创作。平台搭建方面,举办紫金文化艺术节、江苏省基层院团优秀剧目展演等活动,为稀有剧种提供展演展示平台。人才培育方面,持续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举办江苏省舞台艺术优秀青年人才展演,实施江苏文艺“名师带徒”计划和江苏省国有文艺院团长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您作为名师已成功进入江苏文艺“名徒带徒”计划。财政投入方面,2021年投入戏曲剧目创作资金超亿元(含江苏艺术基金)。苏剧作为江苏稀有剧种之一,得到省市两级大力扶持,呈现出“双效统一”的良好发展格局。近年来,苏州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予以保障,2022年达1800万元左右。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坚持对稀有剧种的保护与扶持。
关于您提出的“从国家层面出台对稀有剧种扶持和传承的相关政策”的建议,我们将进一步落实《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关于新形势下加强戏曲教育工作的意见》《文化和旅游部 教育部关于促进新时代文化艺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政策,加强对稀有剧种的扶持保护,同时积极促成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教育部门、财政部门、文联(剧协)组织和社会力量的联动协作,形成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合力,共同为戏曲传承发展注入动力。
关于您提出的“在传播、弘扬上加大力度”的建议,我们继续扎实推进戏曲公益性演出(濒危剧种免费或低票价演出)、戏曲进乡村、流动舞台车、戏曲进校园等项目,通过引导创作重点剧目和举办展演等,普及剧种知识、培育年轻观众、推出优秀人才,同时积极运用抖音、快手、微信等新媒体平台直播戏曲演出现场,普及稀有剧种知识;广电总局将继续发挥广播电视机构和网络视听平台的传播优势,支持戏曲文化传播,播出更多戏曲类节目,为保护戏曲文化多样性贡献力量。
关于您提出的“抢时间做好传承,全面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建议,江苏省委、省人民政府将继续深化院团改革,充分激发院团发展活力,充分用好创作专项资金和江苏艺术基金,支持稀有剧种开展剧目创作生产,鼓励稀有剧种国有文艺院团与艺术学校以联合培养的模式,定向培养更多表演、创作人才,启动戏曲百戏(昆山)盛典“新三年计划”,重点办好“全国戏曲表演领军人才优秀剧目展演”和“天下第一团”青年表演人才培训。支持稀有剧种送戏下乡、戏曲进校园,建立稀有剧种非遗传承基地、传习所,支持稀有剧种经典剧目、名家名折音像抢救性录制和相关史料的搜集整理、数字化保存等工作。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2年7月17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010-59881773)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