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1292号建议的答复
- 索引号:
- 357A08-07-2022-0014
- 文号:
- 文旅非遗函〔2022〕236号
- 发布机构: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 发布日期:
- 2022-07-22
- 分类:
-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 主题词:
- 非遗传承 教育课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遗传承教育课程进校园,对于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提高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具有重要意义。
一、关于增强学校对青少年非遗教育的重视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文件要求,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工作,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媒体平台,举办系列非遗进校园活动,营造全社会特别是青少年广泛关注、参与非遗保护的浓厚氛围。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提出“推动将非遗融入国民教育体系。鼓励地方根据实际情况编写非遗教材。鼓励中小学开设非遗特色课程,支持传承人参与教学,加强非遗师资培养。”文化和旅游部面向青少年学生组织举办形式多样的非遗展览、展演、体验、讲座、征文、知识竞赛等活动,支持鼓励非遗传承人进入校园、课堂进行展示或教学,支持中小学校组织学生到当地非遗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等场所开展非遗体验研学活动,支持中国青年网连续三年开展全国“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各地积极开展非遗进校园工作,2022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前后,重庆发布40个“非遗进校园”优秀案例。广东开展“非遗少年学”优秀案例征集活动、“非遗少年说”青少年展示展演活动等非遗进校园系列活动。
教育部支持高校依法自主开设非遗相关本科专业,引导高校加强非遗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目前已支持北京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高校多项非遗课程列入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与教育部积极会商沟通、加强组织领导和顶层设计,细化有关政策措施,推动各地“非遗进校园”常态化。支持指导各地开展“非遗进校园”,支持有条件的中小学开设非遗兴趣课程、设立非遗展示体验教室,支持学校依托非遗展示馆、传习所组织开展非遗课外实践活动等。
二、关于加强非遗教师团队培养及加大开发非遗教材力度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把非遗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知识与内容融入乡土教育或通识教育。推动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美术、技艺等进入美育课程,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等进入体育课程,民间文学、传统医药、民俗等相关内容融入乡土教育或通识教育;支持各地开设非遗校本课程,编制适应青少年认知特点的校本教材和普及读本。读本。江西省兴国县实验小学从2002年起开始探索兴国山歌进校园之路分别编印“教师版”“学生版”的山歌教材,收录400余首山歌,使兴国山歌全面融入学校日常,成为师生的特色文化基因。为秉承“非遗保护传承从娃娃抓起”的理念,山东省济南市编订幼儿启蒙教材、小学教材(上下册)及初中教材等非遗校本教材,向全市中小学配发,建立“非遗进校园”长效机制。浙江省平阳县麻步镇中心小学教师与平阳白鹤拳传承基地教练员对接,组建课程教学组,编写《平阳白鹤拳》课程教材,将传统武术带入小学课堂。清华大学附属中学永丰学校编印出版《播种希望——校园中的半亩棉田》,成为开展“校园中的半亩棉田”校本课程及相关活动的指南,让学生更好感知二十四节气。广西艺术学院探索与地方中小学共建“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舞蹈传习基地”,以研究中心老师为主要研究团队,研究生为主要教学团队,深入各中小学基地进行传习活动,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
教育部高度重视对各级学校教师开展包括非遗传承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持续推进书法、围棋、武术等培训工作,在“国培计划”实施中,把中华优秀传统作为中小学教师、校长培训的重要内容,并专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示范项目。在职业学校推行非遗传承人“双向进入”制度;修订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标准,道德与法治课程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美德、民族精神等,小学四年级课文介绍了中国的十二生肖、传统节日、民间艺术及《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有关条文。数学学习九章算术、杨辉三角,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推荐“我们的传统节日”等主题活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教育部支持各地将非遗代表性项目纳入中小学特色课程、乡土教育课程,支持编撰适应青少年认知特点的乡土教材、普及读本等非遗教材,不断提高青少年对非遗及其保护意义的认识,努力发挥非遗在青少年健康成长中的积极作用。
三、关于制定相关的支持政策
2022年,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国家文物局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利用文化和旅游资源、文物资源提升青少年精神素养的通知》要求各级各类公共文化机构、文艺院团“继续做好‘戏曲进校园’‘非遗进校园’‘博物馆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等品牌活动,积极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和文化素养培育。结合中小学课程教材和地方特色,遴选推荐一批适合进校园、进教材的戏曲曲目、非遗项目和艺术培训项目等。”近期,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等十部委联合印发《关于推动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的通知》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非遗进校园,支持中小学结合区域和学校特色落实国家课程的学习要求,开展传统工艺展示展演及互动体验活动,激发青少年参与传统工艺保护传承的热情。”
2021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对中小学课程教材落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求进行了统筹设计和科学安排,明确了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主要内容、载体形式、学段和学科要求等。各地和学校在落实国家课程基础上,积极挖掘区域非遗传承优秀教育资源,开发相关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强化非遗传承教育。教育部印发《中等职业学校公共基础课程方案》和中等职业学校思想政治等10门课程标准,适当融入非遗传承教育,引导学生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做好“非遗进校园”工作,会同教育部支持各地根据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精神,结合当地学校情况,遴选公布一批适合进校园、进教材的非遗项目;支持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与教育部门沟通合作,邀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校园、课堂开展非遗鉴赏和传承实践课程,组织教师、学生到非遗展示传习场所、非遗工坊等参观体验或到非遗项目所在地开展研学旅行;针对青少年群体特点,利用青少年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和媒体平台,广泛开展非遗传播普及工作。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2年7月21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010-59881368)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