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议提案答复
- 标题:
-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6627号建议的答复
- 索引号:
- 357A08-07-2021-0010
- 文号:
- 发布机构: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 发布日期:
- 2021-08-27
- 分类:
- 建议提案答复 ; 其他
- 主题词:
- 建议答复 乡村振兴
您提出的《关于在有效衔接脱贫攻坚同乡村振兴期内有序衔接推进非物质文化传统工艺产业的建议》收悉,经商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商务部、乡村振兴局,现答复如下: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各族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传统工艺类非遗蕴含着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和价值追求,体现着文化的多样性和人类的创造力。在传统工艺项目富集地区,大力振兴传统工艺,促进传统工艺更好融入现代生活,将传统工艺项目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有利于带动这些地区的群众就业增收,助力乡村振兴。您建议中所提工作,我们正在积极开展。
一、关于传统工艺信息平台建设和科学评估
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对传统工艺的保护传承,积极发挥传统工艺在推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作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由原文化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共同制定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以下简称《计划》),为落实《计划》要求,2018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明确对14类383个面广量大、传承人群较多,有助于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形成国家或地方品牌的传统工艺项目予以重点支持。同时,国家民委开发了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信息管理系统,为进一步统计完善各地各民族传统手工艺品的种类、分布等数据信息搭建网络平台。
《计划》提出“发挥传统工艺覆盖面广、兼顾农工、适合家庭生产的优势,扩大就业创业,促进精准扶贫,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的要求。2018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原国务院扶贫办共同开展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支持各地依托刺绣、竹编等市场潜力大、带动就业强的传统工艺项目建设非遗扶贫就业工坊(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改称“非遗就业工坊”),截至2020年底,各地在国家级贫困县设立非遗就业工坊近1000家,工坊面向当地群众开展传统工艺和相关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实现就业增收。2021年,文化和旅游部结合编制《“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在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等任务中,对利用非遗资源、发挥非遗传承人的作用提出具体要求,推动传统工艺在“十四五”期间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等国家重大战略。
二、关于建立传统工艺绿色通道和财政支持政策机制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相关部门积极为传统工艺发展提供政策、资金保障。中央财政设立了国家非遗保护资金,并印发《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规范和加强资金管理。党的十九大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资金,共拨付经费3.95亿元,支持纳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的保护传承。其中,拨付1199万元支持青海省纳入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项目的保护传承。
同时,发展改革委通过实施文化旅游提升工程,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22 亿元,将传统手工技艺生产传习用房、展示厅和相关辅助用房建设作为重要支持内容。税务总局对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传统工艺企业予以减按15%征收企业所得税的优惠。非遗助力精准扶贫工作中,各地扶贫办(乡村振兴局)将符合条件的非遗就业工坊纳入扶贫车间等各项扶贫政策支持范围,给予场地租金、水电费补贴、岗位补贴等扶持政策,并依据非遗就业工坊带动的贫困劳动力就业人数实际情况给予建设补助。但建议所提财政贴息方式易扭曲市场定价,干扰市场秩序,因此仅适合针对弱势、普惠群体或特殊情况阶段性采用。小微企业等融资宜运用融资担保等市场化方式予以支持,对青海省传统工艺产业发展相关项目建议审慎研究采用贴息方式用于支持厂房融资。
三、关于推动传统工艺融入现代生活
文化和旅游部支持相关部门和各地在实践中不断推动传统工艺融入当代生活、弘扬当代价值,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2016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支持拥有较强设计能力的企业、高校和相关单位到传统工艺项目集中地设立了18个传统工艺工作站,工作站积极举办培训、开展设计和展销等工作,推动当地传统工艺产品在材料、工艺、设计、制作等方面实现了显著提升,培育了鸽子花、萨日朗、尼木古宝等一批具有社会知名度的传统工艺产品品牌。同时,文化和旅游部支持各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多措并举拓展传统工艺产品销售渠道。比如,2021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支持阿里巴巴、京东、抖音等网络平台举办“非遗购物节”活动,上线覆盖生活方方面面的传统工艺产品。支持各地在A级旅游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开展200多场非遗产品展示展销活动,讲述非遗故事,让人民群众在饱览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参与购物消费,体验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传承人和脱贫地区群众切实获益。
四、关于培养扶持传统工艺人才
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传统工艺人才的培养扶持。2019年11月,印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鼓励和支持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规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管理。截至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认定了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公布了16432名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形成了梯次合理的非遗传承人群队伍。2016年起,通过国家非遗保护资金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传习补助从每年1万元提高到2万元,全国绝大多数省(区、市)均安排专门经费支持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
2015年以来,原文化部会同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以传统工艺为重点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组织传承人群到院校学习,帮助他们“强基础、拓眼界、增学养”,提高文化自信和传承发展能力。截至2020年底,清华大学等121所参与院校举办传统工艺类研培班近800期,涉及传统工艺项目近500项,培训学员3.1万人次,加上各地延伸培训,覆盖包括传统工艺从业人员在内的非遗传承人群超过10万人次。同时,教育部支持有条件的职业院校和成人高校帮助传统工艺传承人群提升学历,150余所院校传统工艺相关专业招生近1.6万人;支持高校自主开设传统工艺相关本科专业,全国高职院校共开设传统工艺相关专业点数近1200个。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实施《计划》,加强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和传承;通过现有资金渠道,对传统工艺予以重点支持;支持各地依托当地传统工艺项目,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1年8月27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010-59882896)
附件: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