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第4162号(文化宣传类357号)提案答复的函
- 索引号:
- 357A08-07-2020-33124
- 文号:
- 文旅非遗函〔2020〕66号
- 发布机构:
- 发布日期:
- 2020-05-08
- 分类:
-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 主题词:
民盟中央提出的《关于加强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弘扬的提案》收悉。我部会同教育部、国家民委、文物局进行了认真研究,现答复如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是多民族不断交流交往交融而形成的。中华文明植根于和而不同的多民族文化沃土,历史悠久,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要重视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加强对少数民族历史文化的研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案中所提的建议对加强民族优秀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目前部分建议,我们正在积极开展。
一、关于启动实施优秀文化遗产专项保护工程
文化和旅游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着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在“十三五”规划中,文化和旅游部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推进博物馆建设,拓展文物利用方式,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项目保护,增强非遗传承活力,振兴传统工艺等重要任务,支持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品保护与发展,设计了国家记忆工程、“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考古中国”研究与大遗址保护工程、文物保护展示重点工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等工程项目,着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推动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按照新时代文旅融合要求,继续推动“十三五”规划贯彻落实,扎实做好“十四五”规划研究编制工作,稳步提升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水平,让文化遗产可见、可感、可亲,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二、关于支持民族地区开展抢救性发掘和基础研究工作
文化和旅游部一直以来积极开展对包括少数民族代表性项目在内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记录工作。自2013年起,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累计投入5.496亿元,支持对1363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用数字多媒体等现代手段,以口述片、项目实践片、传承教学片等形式,记录和保存了一批代表性传承人所承载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其中不少为民族地区传承人。
文化和旅游部还不断加大对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和支持力度。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予以补助,支持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交流等活动。2019年,为每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提供2万元传习补助,涉及少数民族传承人862名。同时,在上海、重庆、宁夏、成都、河北举办5期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分片区组织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参加研修学习,并重点向民族地区传承人倾斜,进一步厘清了非遗保护工作的理念,加强了同行之间的交流互鉴,提高了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实践能力。2019年11月12日,文化和旅游部正式出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文化和旅游部令第3号),自2020年3月1日施行,进一步激励、促进和规范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着力培养好传承人,一代代接下来,传下去。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推进非遗记录工程,梳理已有记录成果;继续完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机制,并加强对记录成果的传播利用,及时向社会发布,更好促进非遗的赓续传承和广泛传播;继续通过中央财政支持民族地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工作;继续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研修班,为民族地区非遗传承人提供更多交流的学习机会。
同时,教育部支持民族院校和研究机构开展专题研究,挖掘民族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涵。
一是以项目为抓手,深化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在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各类项目中加大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的资助力度,促进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科研整体水平不断提高,深入挖掘和阐发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2019年,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设立“明清蒙古族历史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中华优秀美德的传承发展研究”“彝族古歌整理与研究”等多个重大研究项目;在一般项目中设立“民族地区乡村学校传承民族文化的路径研究”“贵州山区民族体育文化研究”“中华凤舟文化遗产的调查发掘与保护传承研究”“侗族地区乡土景观营建与文化基因保护传承研究”等200余个项目。支持中央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宁夏大学、新疆大学、西藏大学等多所民族高校和民族地区高校开展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正在有序推出。
二是依托高校,加大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机构、研究基地的支持力度,鼓励各省(区、市)建立相应的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平台。配合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国家民委共同设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指导、支持“中国诗学研究中心”“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等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民族传统文化领域的研究;支持“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等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心的建设与发展;做好“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等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研究中心2019年度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的评审认定工作。
三、关于让反映民族友谊和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民族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示
文化和旅游部重视改善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利用基础设施条件。在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中,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通过中央财政补助60个少数民族地区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项目。截至2019年,已累计投入建设资金2880万元,有效推动了民族地区非遗保护传承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近年来,国家文物局多措并举加强民族文物保护传承:通过转移支付、对口援助等方式,对民族地区文物保护予以经费、政策上的倾斜;通过稳步实施援疆、援藏工程,支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藏自治区文物事业快速发展,实施西藏、青海、四川、甘肃四省区藏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大力支持元上都遗址、红河哈尼梯田文化景观、左江花山岩画文化景观、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的路网等民族地区文化遗产成功申报世界遗产。
国家文物局还大力支持民族地区、边疆地区博物馆建设。“十二五”以来实施边疆地区博物馆建设工程,加强西藏、云南、广西、内蒙古等民族地区省级博物馆建设,新建或者改扩建一批地州级博物馆和重点县级博物馆,民族文物的藏品保存和陈列展示水平显著提高。国家文物局还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对民族地区文物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支持开展少数民族地区业务、管理干部培训,为民族地区文物工作提供更好的科技和人力支持。
与此同时,国家民委充分发挥委系统文博机构优势,深入开展各类民族文化展览,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良好氛围。例如,2019年在民族文化宫举办“美丽中国·和谐家园:青海民族自治地方发展成就展”,以文字图片、影像资料和实物、演出等多种形式,丰富生动地展现新中国成立70年来,青海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繁荣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在2019年举办的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期间,中国民族博物馆举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展”,展出了700多件实物,通过数字化多媒体等现代技术的配合,生动展示了各民族传统体育的历史脉络,呈现了中华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内涵与历史价值。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汪洋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参观了展览,对展览给予了高度评价。
此外,教育部支持反映民族和谐交融发展的史实进教材、进课堂,使广大学生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思想,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一是制定相关文件和政策,推进反映民族和谐交融发展的史实进教材、进课堂。2019年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将包含民族优秀文化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编进课程教材指导纲要、编制中华先贤和中华民族历史英雄人物进课程教材图谱等要求。2017年教育部组织统一编写的义务教育阶段道德与法治、语文、历史3科教材开始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学期实现全国全覆盖。其中反映民族友谊、和谐交融发展的史实在教材中有充分体现,有助于让广大青少年了解中华民族和谐交融、团结奋进的历史故事,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二是推动各地中小学校开展节日纪念日活动,不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利用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中华优秀传统节日以及二十四节气,通过讲故事、文艺演出、校园广播、班团活动、网络知识竞赛、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增强传统节日的体验感和文化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谋划“十四五”时期国家非遗保护利用设施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
国家文物局将在全面总结“十三五”工作、深入开展调研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借鉴民盟中央提出的意见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民族文物的保护和展示力度,考虑将其融入文物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项目,并以反映民族和谐交融发展为重点,凝练一批民族地区文物保护重点项目,重点扶持一批民族地区博物馆,探索创新博物馆展陈机制和手段,进一步发挥民族文物在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巩固中华民族大家庭、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国家民委将继续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深入开展相关理论政策研究,深入开展各项工作,让反映民族友谊和中华民族共同价值观的民族文化元素得到充分展示。
教育部将不断完善长效机制,在专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教育教学等方面加大力度,为做好民族优秀文化保护弘扬工作提供更好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推动民族文化事业更好发展。
四、关于用文艺精品讲好中华民族和谐交融、团结奋进的历史故事
长期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民族地区、民族题材的文化精品创作,产出了一批讲述民族团结、文化交融的文艺精品。
一是通过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中国艺术节以及参与主办的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等活动和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创作扶持工程等项目,关注和推出了一批优秀民族题材作品。比如,参加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白剧《数西调》、舞剧《东坡海南》、话剧《共同家园》,参加2019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的湖南阳戏《侗山红》,入选2019年全国现实题材及革命历史题材舞台艺术重点项目名录的彩调剧《新刘三姐》、话剧《白鹭归来》等一批作品塑造了从古至今众多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文化交融的人物形象,讲述了一个个民族融合、民族互助、共同奋进的感人故事。
二是在“十三五”期间实施了“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艺术创作提升计划”,针对西部12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确定一批重点剧目,组织专家协助修改、打磨、提高,民族题材创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三是选拔西部青年创作人才到国家艺术院团驻团实践,为西部及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优秀创作人才,为创作民族题材精品剧目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国家民委积极搭建平台,用文艺精品讲述各民族故事,推动民族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一是定期举办各类全国性文化活动。2017年至今,国家民委联合文化和旅游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先后举办了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舞蹈作品展演、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展演、“多彩之韵”——全国少数民族优秀声乐作品精品荟萃演出、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第七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充分展示了各民族的优秀文艺作品。同时,国家民委认真指导青海、贵州、浙江等地开展民族刺绣大赛、民族服饰展演等活动,既丰富了地方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又促进了地方文旅产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良好效果。
二是扎实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多年来,国家民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先后打造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多彩中华”等文化活动品牌。2017年至2019年,“中华民族一家亲”文化下基层活动走近内蒙古、青海、宁夏、甘肃、江西、重庆等多个省(区、市)开展活动,组织中央民族歌舞团举行慰问演出14场,观众累计超过10万人;结合各地需求,向地方学校、图书馆等机构赠送了总价值近300万元的图书、报刊。“民族文化进校园暨中国少数民族电影工程推荐影片展映活动”先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中南民族大学举办,活动期间开展了民族电影展映、非遗文化展、民族文化讲座和民族文艺演出等各类活动。开展上述活动,不但丰富了百姓的文化生活,展示了各民族优秀文化,更增进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三是努力推动民族题材电影、电视剧创作工作。2017年起,国家民委开始举办民族题材电影剧本征集活动,至今已办3期,共征集到剧本400余部,每期剧本征集活动的评选结果均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向社会发布。2019年,在少数民族题材电影剧本征集活动的基础上,国家民委举办了民族题材电影创投会,推动民族题材电影从剧本向荧幕迈进了一步。同时,国家民委积极协调广电总局、中央广电总台等单位,对民族题材电影、电视剧的发展给予支持,推荐了电视剧《都是一家人》等一批反映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优秀作品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为各民族同胞相互学习、彼此欣赏提供了学习资料。
四是推出微视频等互联网文化产品。国家民委积极与有关单位合作,不断拓展宣传展示民族文化的平台与窗口。例如2017年,与中央网信办合作,联合开展了“56个民族儿女寄语十九大”微视频宣传活动,微视频发表一周时间,总访问量突破5亿人次;2018年,与中央网信办联合策划的《40年:来自56个民族的家国故事》系列微视频上线与观众见面,截至当年底点击量超过7亿人次。2019年,与爱奇艺、腾讯等互联网平台开展合作,与爱奇艺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在爱奇艺平台上开设民族题材电影、电视剧播放专区,为民族题材电影、电视剧进一步拓宽了播放渠道;与腾讯视频共同制作了《我和我的祖国》各民族儿女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系列视频,该视频上线仅一个月,点击量达到2亿人次。2020年,国家民委围绕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表彰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先进事迹,策划推出了“美好守望者”系列微视频,用先进事迹诠释民族团结进步的内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关注和扶持民族题材精品创作。国家民委也将积极配合有关部门,进一步丰富举措,加大对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努力推动民族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促进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
感谢民盟中央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0年5月8日
(联系单位和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010-59882827)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