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艺事业
题:
中国昆曲艺术节
号:
357A05-10-2011-32417
号:
发布机构:
艺术司
发布日期:
2011-11-01
类:
文艺事业 ;  其他
词:
昆曲 艺术节

中国昆曲艺术节

发布时间:2011年11月01日

字体:[]

  第一届中国昆曲艺术节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和苏州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文化局、昆山市人民政府联合承办,于2000331日至46日在苏州举办了“首届中国昆曲艺术节暨优秀古典名剧展演”。全国6个昆曲院团和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参加了演出,同时还有海内外昆曲民间社团和昆曲爱好者的祝贺交流演出。昆剧节另一项重要内容是举办2000年中国昆剧发展研讨会,来自各地的专家学者将在昆剧节期间对昆剧的发展进行总体研究讨论,探讨保护、继承、革新、发展昆剧艺术的经验和途径,探讨昆剧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中面临的新问题。

  参演剧目:

  江苏省苏昆剧团:《钗钏记》、《长生殿》、《花魁记》

  江苏省昆剧团:《桃花扇》、《看钱奴》

  上海昆剧团:《牡丹亭》(上、中、下本)

  北方昆曲剧院:《琵琶记》

  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昆剧团:《西园记》

  湖南昆剧团:《荆钗记》

  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张协状元》

  展览演出与祝贺演出剧目:

  浙江艺术学校昆剧班:《牡丹亭》

  昆明昆剧古乐研究会(暨艺术团):《折子戏专场》

  顾铁华与江苏省昆剧团合作演出的折子戏专场

  江苏省苏昆剧团的《花魁记》获演出特别奖;上海昆剧团的《牡丹亭》(上、中、下本)、江苏省昆剧团:《桃花扇》、《看钱奴》,北方昆曲剧院的《琵琶记》,江苏省苏昆剧团的《钗钏记》、《长生殿》,浙江京昆艺术剧院昆剧团的《西园记》、湖南昆剧团的《荆钗记》、浙江永嘉昆剧传习所的《张协状元》获优秀古典名剧展演奖。蔡正仁等24名演员获荣誉表演奖,王芳等16名演员获优秀表演奖。香港顾铁华振兴昆剧基金会获演出荣誉奖。台湾联合昆剧团、日本昆剧之友社等单位获演出纪念奖。此外组委会还向苏州市文化局和昆山市人民政府颁发了组织奖。

  这次昆剧艺术节充分展示了古典戏曲艺术的魅力,弘扬了优秀民族文化,出人出戏,推动了昆剧艺术的继承、保护、革新、发展,显示出古典名剧推陈出新大有可为。同时,开发文化主体产业,走出了一条文化与旅游结合的新路子,使昆剧文化进入市场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2002

  20021027-11月2,庆祝中国昆曲被联合国列为“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一周年暨全国昆剧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在江苏昆山和苏州举行。全国6大昆曲院团有42位优秀中青年演员登台献艺。全国昆曲优秀中青年演员评比展演的主要内容是舞台演出,来自全国6大昆曲院团的42位优秀中青年演员各展英姿,为广大观众献上各自的拿手好戏。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提议,本次活动评出了21名“促进昆曲艺术奖”。

  获奖演员有林为林《试马》、史红梅《出塞》、王芳《养子》、孔爱萍《离魂》、翁国生《问探》、张志红《寻梦》、张富光《拾柴》、魏春荣《思凡》、谷好好《出塞》、吴双《刀会》、陶铁斧《拾画叫画》、倪泓《佳期》、沈昳丽《寻梦》、张军《拾画叫画》、傅艺萍《痴梦》、徐云秀《题曲》、董萍《吃糠》、陶红珍《痴梦》、杨晓勇《孙诈》、李鸿良《醉皂》、吕福海《吃糠》。中青年演员的成熟以及一批更为年轻的演员致力于昆曲艺术事业,正是昆曲艺术事业得以继承发展的希望所在。

  昆曲艺术得以传承发展,离不开大批艺术家、理论家、活动家的辛勤耕耘,他们把一生的精力献给了昆曲,继承保护前辈的创造,普及传播昆曲影响,为昆曲艺术事业的继承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正是这样一代又一代甘守寂寞、不问名利的艺术家的努力,才使昆曲艺术得以薪火相传,并最终得到了世界的承认。活动期间,文化部表彰了傅雪漪等32位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就显著的昆曲艺术工作者,以奖励他们在为昆曲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中所做出的杰出贡献,同时激励青年一代潜心钻研昆曲艺术,做一个敬业爱业、甘于奉献、不计名利、德艺双馨、充满朝气的昆曲艺术工作者。 

   长期潜心昆曲艺术事业成就显著获表彰人员名单(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传蕖 王芝泉 王世瑶 王奉梅 计镇华 丛兆桓 石小梅 李淑君 刘异龙 辛清华 张继青 张 娴 张洵澎 张寄蝶 张静娴 汪世瑜 余茂盛 岳美缇 林继凡 侯少奎 姚继荪 胡 忌 胡锦芳 倪传钺 钱 璎 顾笃璜 梁谷音 傅雪漪 黄小午 雷子文 蔡正仁 蔡瑶铣

  第二届中国昆曲艺术节

     2003年11月15至22日,第二届中国昆曲艺术节暨优秀剧目展演在江苏省苏州市隆重举行。这是继2000年首届昆曲艺术节之后,全国昆曲界的又一次艺术盛会,也是戏曲界、海内外曲友和观众的盛大节日。该届艺术节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部艺术司、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文化厅、苏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本届昆曲节期间将有全国六大昆曲院团和中国戏曲学院、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创作排演的8台大戏和3台经典折子戏参加展演。参演的8台大戏是:北方昆曲剧院的《宦门子弟错立身》、上海昆剧团的《班昭》、江苏省昆剧院的《窦娥冤》、浙江昆剧团的《暗箭记》、苏州昆剧院的《朱买臣休妻》、湖南省昆剧团《彩楼记》、中国戏曲学院的《张协状元》和浙江永嘉昆曲传习所的《杀狗记》。

  昆曲节期间,还举行了“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虎丘曲会”、“中国昆曲博物馆揭牌暨一期工程竣工仪式”、“昆曲研究系列丛书”(共十种)和《中国昆曲论坛》首发式。

     为贯彻和落实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抢救、保护和扶持昆曲艺术的重要批示精神,国家自2005年至2009年开始实施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

  基本目标是以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同志的批示精神为指导,以现有的昆曲院团为基础,以目前仍活跃在舞台上的昆曲艺术家为骨干,以切实可行的政策为保障,以一定的经费投入为支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创造有利条件,全面推动昆曲的艺术生产以及院团建设。昆曲抢救、保护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2009年,以地处长三角的上海昆剧团、江苏省苏州昆剧院和浙江昆剧团为龙头,建立昆曲艺术生态保护区,使其成为昆曲剧目创作中心,昆曲艺术传承、保护中心、昆曲艺术交流普及中心、昆曲资料收集整理与研究中心;抢救15部濒危的经典剧目;新创10部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优秀剧目;挖掘和整理一批珍贵的昆曲文物和历史资料;培养一批潜心昆曲艺术、德艺双馨的专门人才;培育一批热爱昆曲艺术的忠实观众;使昆曲艺术的生存状态与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相匹配,使古老昆曲艺术焕发生机。

  第三届中国昆曲艺术节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于75日至13日在江南历史名城苏州隆重举行。文化部副部长陈晓光和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共同为艺术节揭幕。本次昆剧艺术节是实施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后的第一届,因而其主要内容就是检验专项资助的成果,并在七个受资助的昆剧院团传承、创新剧目中,推出八台进行评比演出。其中浙江昆剧团的《公孙子都》、苏州昆剧院的《西施》和上海昆剧团的《邯郸梦》获得优秀剧目奖;湖南昆剧团的《湘水郎中》、北方昆曲剧院的《百花公主》、江苏省昆剧院的《小孙屠》、上海昆剧院的《一片桃花红》、永嘉昆剧院的《折桂记》5台剧目获得剧目奖。来自港台的三大昆剧团社也首次亮相艺术节。同时,还成功举办了纪念昆曲《十五贯》进京50周年纪念大会、第三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虎丘曲会暨昆曲大家唱等一系列大型活动。使本届艺术节成为继2000年首届昆曲艺术节举办以来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参演剧目、参与人员和观众人数最多的一次昆剧艺术盛会。八台大戏轮番上演,剧目内容雅俗共赏,演出样式异彩纷呈,新创和传统改编剧目相映成辉,昆曲新人辈出,充分展示了近年来昆剧艺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保护和扶持下,在传承创新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新创剧目以承袭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涵为基点,构筑起了与现代观众相共鸣的艺术品格。整理改编的传统剧目则在更高的人文审美视点上回归传统,让悠悠历史更加精炼地浮现和融合于当代社会。此外,由台湾昆剧团、台湾兰庭昆剧团和香港京昆剧社展演的三台昆剧传统戏,成为本届昆剧艺术节的又一道亮丽风景线。76日,前来参加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的专家学者、院团长、知名演员以及受到表彰的昆剧主创人员,齐聚苏州会议中心,参加由文化部举办的纪念昆剧《十五贯》晋京50周年座谈会,回顾昆曲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昆曲艺术在党和政府的关心和大力扶持下,在传承、创新、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就。75日至9日,作为第三届中国昆剧艺术节重要活动之一的“第三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在苏州举行。

  第四届昆剧艺术节

  200961826日,文化部在苏州举办了第四届中国昆剧节,展演了由“国家昆曲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办公室专项资助,经整理改编的13台昆曲优秀传统剧目。昆剧节上,还表彰奖励了18位昆曲优秀理论研究工作者、7家对昆曲艺术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并评出了十名优秀表演奖,十名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中国昆曲国际学术研讨会。本届昆剧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不仅全面展示了国家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工程实施五年来在昆曲剧目创作和人才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就,更是一次标志着当代中国昆曲振兴繁荣的艺术盛会。经过五年扎扎实实、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逐步建立起了有利于昆曲艺术抢救、保护和扶持的有效机制,而且有力推进了昆曲艺术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昆曲艺术的生存环境已逐渐走出困境,日益呈现出全新的发展态势。

  第四届中国昆剧艺术节获奖名单

  优秀剧目奖(以得票多少为序)

  上海昆剧团      《长生殿》  

  北方昆曲剧院     《西厢记》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牡丹亭》

  江苏省昆剧院     1699·桃花扇》   

  浙江昆剧团      《红泥关》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长生殿》

  剧目奖(以得票多少为序)

  中国昆曲博物馆    《玉簪记》

  永嘉昆剧团      《琵琶记》  

  浙江昆剧团      《西园记》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学院《寻亲记》

  上海昆剧团      《紫钗记》

  江苏省昆剧院     《绿牡丹》

  湖南省昆剧团     《比目鱼》  

  特别荣誉奖

  蔡正仁 上海昆剧团

  张静娴 上海昆剧团

  张铭荣 上海昆剧团

  优秀表演奖(以得票多少为序)

  王振义 北方昆曲剧院

  魏春荣 北方昆曲剧院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林为林 浙江昆剧团

    上海昆剧团

  谷好好 上海昆剧团

  龚隐雷 江苏省昆剧院

  刘文华 永嘉昆剧团

  李公律 浙江昆剧团

    上海昆剧团

  优秀青年演员表演奖(以得票多少为序)

    上海昆剧团

  俞玖林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施夏明 江苏省昆剧院

  沈丰英 江苏省苏州昆剧院

  肖向平 中国昆曲博物馆

  罗晨雪 江苏省昆剧院

    江苏省昆剧院

  毛文霞 浙江昆剧团

    湖南省昆剧团

  袁国良 上海昆剧团

  组织工作奖

  苏州市人民政府


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