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题:
- 文化部关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暨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督导情况的通报
- 索引号:
- 357C01-11-2012-33494
- 文号:
- 文社文发〔2012〕6号
- 发布机构:
- 文化部
- 发布日期:
- 2012-02-13
- 分类:
- 公共服务 ; 通报
- 主题词:
- 文化 共享工程 公共电子阅览室 督导 通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文化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化广播电视局,文化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
为全面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总结交流各地经验,进一步加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以下简称文化共享工程)及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2011年12月初至中旬,文化部组织督导组,对各地文化共享工程“十一五”及2011年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进行了全面检查督导。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文化共享工程建设取得的成绩
(一)各地高度重视,组织有力,经费保障措施到位
2011年作为“十二五”开局之年,文化共享工程继续受到中央和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中央财政给予了大力支持,下达专项经费3.8亿元,其中国家中心本级经费6000万元,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文化共享工程地方特色资源专项经费1.2亿元,公共电子阅览室专项经费2亿元。各地结合规划建设任务重点,积极协调,落实配套资金,工程建设持续稳步推进。截至2011年底,文化共享工程经费投入总额达66.87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30.64亿元,各地累计投入资金37.12亿元。
北京市落实了运行保障经费。自2009年开始,市财政局每年拨给区(县)支中心24万元、街道(乡镇)1万元、村基层服务点1千元经费补助。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与盟(市)文化局、旗(县)政府共同签订县级支中心建设责任书,规定每年运行维护经费至少5万元。辽宁省将实施文化共享工程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惠民工程全力推进。黑龙江省委组织部、教育厅、文化厅、财政厅推进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与文化共享工程在村级基层服务网点开展合作共建。上海市建立并逐步完善文化共享工程绩效评估体系,确保工作的巩固、提高和发展。江苏省明确提出在“十二五”期间要全面建成文化共享工程社区基层服务点的要求。安徽省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并建立健全了文化共享工程各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山东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创新运行应用模式”获得文化部颁发的创新奖,并被列为国家十大文化创新工程。河南省联手各级组织、文化行政部门共同推动大学生村官兼任文化共享工程基层管理员,更好地推进村级基层点的服务工作。贵州省专门成立文化共享工程“设备采购领导小组”,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将文化共享工程作为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号工程”来抓,在全国首创“农文网培学校”模式。陕西省政府审议通过了《陕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发展规划》。甘肃省制定了《甘肃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建设专项经费暂行管理办法》和《关于实施资源征集加工制作付费标准暂行办法》,确保2011年资源库建设顺利实施。青海省高度重视工程工作机制建设,地方配套资金及时到位。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厅协调人事、编办等部门,为宁夏分中心增设了中层管理岗位。
(二)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体系进一步巩固、完善和提升
文化共享工程已初步构建了层次分明、互联互通、多种方式并用的国家、省、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等6级数字文化服务网络。截至2011年底,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覆盖率达100%),2840个县级支中心(覆盖率达99%),28595个乡镇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83%),60.2万个行政村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99%),部分省(区、市)村级覆盖范围已经延伸到自然村。其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辽宁、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重庆、四川、贵州、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29个省(区、市)完成县级支中心全覆盖和“村村通”目标。
山西省采用IPTV服务模式,将全省农村基层服务点全部建成拓展型站点,实现全覆盖。黑龙江省建成了覆盖全省农垦系统的四级服务网点723个。浙江省文化共享工程走进企业活动成效显著,目前走进万余家企业。江西省与电信部门合作,在全省的乡镇基层服务点共建“信息田园”服务模式,免费提供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结合“三网融合”的发展趋势,通过建立的网络直播系统和视频资源分发系统,传播文化共享工程信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服地广人稀的不利条件,实现县(市、区)、乡、村等各级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建设的全覆盖。
(三)资源建设扎实推进,特色资源亮点纷呈
各地加大了地方特色资源建设力度,2011年全年资源建设总量达28.4TB,为历年最高,其中,国家中心7TB、地方21.4TB。截至2011年底,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总量累计达到136.4TB,包括艺术欣赏、农业科技、文化教育、知识讲座、少儿动漫等视频类资源34809部(场)、21964小时,少数民族语言资源1956小时。在中央财政专项经费的支持下,各地深入挖掘、整合、制作出一批具有本地特色文化内涵的优秀资源,共建成207个地方特色专题资源库,成为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建设的品牌和亮点。山西省建成了风雅颂地方资源多媒体等数据库。吉林省建设了《吉林二人转专题数据库》等。安徽省立足“徽风皖韵”的特色,先后完成了《徽州建筑》等6部大型电视专题片的拍摄制作任务。福建省已初步建成闽南文化专题资源数据库、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数据库等特色数据库。湖北省完成了《辛亥革命专题数据库》的建设,努力将该库打造成全国红色数据库的精品。湖南省初步建成湖南地方戏剧资源库、湖南近代名人资源库、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库。西藏自治区建成了集视频、文字、图片、音频、网页包等形式的《藏族传统八大藏戏资源库》和《西藏舞蹈资源库》。
(四)技术平台不断完善,资源传输更加快捷、稳定
各地因地制宜,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通过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虚拟专网)、3G移动网,卫星、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移动硬盘、光盘等多种方式,实现文化共享工程资源的快捷、稳定传输。全国33个省级分中心全部开通电子政务外网,该网络已成为国家中心与各省级分中心之间资源传输的主渠道。辽宁省利用广电网络将文化共享工程和广播电视村村通有机整合到公共信息资源平台,降低建设成本,提高综合效益。上海市通过互联网、电子政务外网、3G移动互联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打造文化共享工程的“天罗地网”,实现服务技术、服务形态和服务机制的创新。福建省初步建成较完备的省、市、县、乡四级分布式资源建设、管理与服务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实现了云计算技术在文化共享工程中的应用。江西省将电子政务外网延伸到乡镇。河南等省采用IPTV(即“宽带网络+机顶盒+电视机”)方式,实现了网络、资源、管理和队伍的有机整合。湖北省通过固定IP和用户认证方式,使全省各支中心和基层服务点能免费使用省级分中心的丰富数字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努力构建以VPN、IPTV、政务外网、互联网为主要传输途径,以OAI-PMH(数据资源的搜集、整理和播发软件)共享系统平台、视频资源分发直播系统、网站为主的播发平台。海南省与有线公司合作,初步研发成功了适合文化共享工程信息资源管理、发布、播出的视频专用频道和内容展现平台。江苏、陕西等省份采用虚拟专网技术,提高了资源的传送、使用效率。西藏自治区完成汉藏双语版网站建设任务。
(五)合作共建不断深化,资源共享形式多样
各地结合实际,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以及信息产业、农业、科研、部队等系统广泛开展共建共享,在基层服务网络设施、服务内容、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了有效整合。截至2011年底,文化共享工程与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全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85万个,向各地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累计提供数字资源68TB。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从2007年开始每年向远程教育平台提供不少于100小时的资源,通过该平台专用卫星频道的“文化共享园地”向基层服务点播放。天津市与广电网络公司联合建设“文化共享”栏目,实现入户覆盖200万户,约600万人口。山东省通过与省数字电视合作,开通文化频道,实现文化信息资源的入户,为本省“十二五”期间文化共享工程50%的入户目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广东省通过与广电等部门的合作,在服务形式上进行了创新,注重公共、教育、科研三大系统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人员培训、文献远程传递及科研立项、项目评奖等合作。
(六)培训工作有序开展,队伍建设切实加强
文化共享工程队伍培训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各级中心和基层服务点通过集中面授、网络培训、以赛带训等形式开展了内容丰富的培训工作,截至2011年底,培训人次总计591万,2011年全年培训256万人次,超额完成2011年规划目标。2011年文化共享工程国家中心举办了第二届“文化共享杯——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知识与技能竞赛”,在各地再次掀起了岗位练兵的热潮,各分支中心共计4万余人参加了32个省级分中心举办的地区性竞赛活动,10余万人在线观看了竞赛活动。
四川省将针对性培训、分层次培训、多样化培训和规范化培训相结合,实现培训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湖北省积极结合全省农家书屋和文化站长培训班等各类文化培训项目,对参训人员进行共享工程宣传和技术服务培训,收到积极效果。河北省制定了《河北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人员能力标准》,加强了人才培训的规范化建设。湖南省“十一五”期间完成面授培训2.3万余人次,远程培训7千余人次。江西省通过集中授课、现场讲解和网络远程培训,对培训合格者发放上岗证,提高了县、乡、村三级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
(七)服务活动丰富多彩,文化惠民成效显著
各地配合“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辛亥革命100周年”,“春雨工程”——全国文化志愿者边疆行”,以及“春节”、“五一”、“中秋”、“国庆”等节庆日积极开展服务活动,丰富了基层群众文化生活。各地高度关注农民科技致富、下岗职工再就业及农民工等民生热点,积极推进文化共享工程进工地、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帮助特殊群体解决生产生活中的难题,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累计有11.2亿多人次享受到文化共享工程的服务。
北京市重点开展的“数字文化社区”、“E搜索”、“北京文化E空间”等项目,服务成效显著。内蒙古自治区将文化共享工程资源制成实用技术手册并译成蒙文,组织专人到牧户进行宣讲,实现文化、科技双下乡。上海市的东方社区信息苑被许多市民誉为“社区居民最大的海量阅览室、青少年社区第二数字课堂、再就业家门口的学习加油站”。浙江省文化厅与省总工会联合组织开展了“文化共享工程进企业”行动,为全省一万多家企业职工示范服务点、电子书屋提供优质网络文化服务。湖北省每年定期开展的“文化共享春耕科普行”,“关爱留守儿童”,“共享工程服务三农”,“文化进社区活动”,深受基层群众的喜爱,多次获得表彰。云南省在全国首创“农文网培学校”建设模式,整合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设施、人员、信息等资源,大力开展面向农民的素质教育。陕西省针对农民工举办了“同乡同龄同梦想,共学共享共月圆”——为新生代农民工送祝福活动。湖南省举办“月是故乡明”农民工歌咏大赛、“把爱传递到远方”——贫困地区乡村小学基层服务点援建活动。甘肃省与相关机构、社会团体、文化志愿者合作,为盲人开展“阳光工程”服务。
(八)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试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良好成效
自2009年下半年在北京、天津、辽宁、山东、上海、浙江、广东、安徽、陕西9省(市)开展试点工作以来,各试点省(市)积极研究制定试点方案,启动试点工作,推进免费开放,服务成效显著。截至目前,9个试点省(市)各级经费投入近2.7亿元,参加试点的公共电子阅览室数量达6200个,资源总量达386GB,服务人次近1700万。
北京市为各试点单位统一配备了信息浏览监控软件,并制作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导航系统”,推荐优秀、绿色的网站。天津市结合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推进文化共享工程资源进中小学校园服务模式。辽宁省落实了全省本级及县区、乡镇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经费4890万元。上海市以现有的300多家东方社区信息苑为基础,大力开展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重点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性的农民工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开展合作共建、拓展服务领域方面起到了示范效应。浙江省实施了公共电子阅览室备案制度,同时将加大检查力度,对不符合条件和服务标准的公共电子阅览室,取消其服务资格。安徽省将全省所有乡镇、街道和社区的公共电子阅览室配置标准提高到每个5万元,2012年省财政总投入将达到2062.2万元,高标准完成全省667个乡镇、22个社区、40个街道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任务。山东省已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3400多个,其中建在文化系统2300多个,与青少年宫、学校和企业等共建1100多个,3G网终端4400多个,成为向群众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途径。广东省通过统一身份管理、统一认证、上网行为审计管理、VPN网络及资源授权访问等技术,构建了以广东省分中心为枢纽,以县级支中心为节点,覆盖市、县、镇的三级联合服务网络。陕西省建立了公共电子阅览室运行情况的考核办法、运行资金使用办法以及设备资产管理办法,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层层加强考核,确保公共电子阅览室“建的好、管得住”。
二、问题与不足
在“十一五”期间及2011年工作中,各地在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和不足:
(一)缺少懂管理、懂服务、懂技术的专(兼)职管理人才
各地基层服务站点普遍缺少专职工作人员,缺少懂管理、懂服务又懂技术的管理人才。随着文化共享工程工作内容与服务范围的不断扩大,各地普遍感到人手不足,工作压力大。
(二)日常运行经费不足
随着国家“三馆一站”免费开放政策的出台,文化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以上及乡镇的设备运营和维护费用得到一定改善,但对街道、社区和村基层服务点的经费保障仍未有效解决。
(三)资源的丰富性、适用性还有待提高
近年来各地都加大了资源建设的力度,资源规模不断加大。但适合基层广大群众的资源仍显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程作用的发挥。
文化共享工程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民生工程,是深受基层群众欢迎的民心工程,已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各级文化行政部门、文化共享工程建设者要以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开拓创新、团结进取、扎实工作,努力推进文化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为加快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特此通报。
二○一二年二月十三日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