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物质文化遗产
题: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781号(文化宣传类30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号:
357A08-13-2018-33245
号:
文旅非遗函〔2018〕695号
发布机构:
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发布日期:
2018-08-23
类:
非物质文化遗产 ;  函
词:

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政协十三届全国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第3781号(文化宣传类301号)提案答复的函

发布时间:2018年08月23日

文旅非遗函〔2018〕695号

字体:[]

郭瓦·加毛吉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藏戏传承、保护和发展的提案由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国家民委办理,现答复如下: 

  藏戏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戏剧剧种之一。2006年,藏戏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2009年,藏戏成功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藏戏的保护传承,会同有关部委积极采取举措,支持藏戏项目开展记录整理、创作表演、人才培养等工作。您的绝大部分建议已在各项举措中得到落实。 

  一、关于实施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挖掘整理传统剧目 

  2013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对传承环境发生重大改变、传承面临严重困难(包括年事已高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的项目启动实施抢救性记录工作。目前已通过中央财政累计投入3.8亿元,支持对942名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了全面记录,其中包括旦达、次旦多吉、朗杰次仁等7位藏戏相关项目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目前,藏戏(黄南藏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李先加,藏戏(尼木塔荣藏戏)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欧噜雪吧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已经完成,相关项目团队共计采集相关口述史文字速记7.5万字,视频原始素材724小时,音频原始素材728小时,照片800张。经过后期整理编辑,现已形成4小时的口述片,约7小时的项目实践片,1小时40分钟的传承人教学片,以及58分钟的综述片。上述记录成果全面记录和整理了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知识和独到技艺,为其他传承人学习借鉴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素材。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在总结现有工作的基础上,全面实施非遗记录工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将重点关注藏戏有关项目的记录工作,加大对藏戏传统剧目的挖掘整理力度,加强对藏戏音视频记录成果的保存、利用和推广,支持有关省(区)建立藏戏视频数据库。 

  二、关于开展藏戏人才培养,增强传承人群传承实践能力 

  文化和旅游部会同教育部、国家民委积极采取举措,加强藏戏人才队伍的建设。2015年起,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启动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以下称“研培计划”)。该计划旨在为非遗保护工作提供高校的学术和教学资源支持,通过组织非遗项目持有者、从业者等传承人群到高校学习专业知识、研究技艺和技术,开展交流研讨与实践,提高传承实践能力,促进非遗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根据《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2017)》“稳慎探索非遗其它门类研培工作”的部署,文化和旅游部启动实施了传统戏剧研培试点,先后委托中国戏曲学院和河北、山西、吉林、江苏、山东、河南面向地方剧种的县级院(剧)团和民间戏曲表演团体举办了8期研培班,着力提高传统戏剧传承人群的文化自信和传承能力,增强传统戏剧的传承活力。 

  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印发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实施方案(20182020)》,提出要积极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非遗项目研培,优先面向传统戏剧、优先面向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基层表演团体,鼓励开展整建制培训。在上一年度传统戏剧研培试点的基础上,2018年将有31所院校正式参与传统戏剧非遗传承人群的研培工作。其中,西藏大学将面向藏戏传承人群和从业者举办藏戏研培班,帮助其强化对优秀传统文化和重要技艺的把握,拓宽眼界和知识面,提高学习和传承能力。 

  国家民委以“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专题研讨班”、“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训班”等形式为工作抓手,通过课堂讲授、实践教学、学员论坛、结构化研讨等形式,开展系统培训,也有力推动了少数民族戏剧工作人才的队伍建设。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会同有关部委进一步丰富举措、加强服务,继续通过实施研培计划和全国少数民族文艺创作专题研讨班、少数民族艺术人才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对藏戏创作人才和传承人群的培养力度。 

  三、关于建立藏戏学校或在民族地区院校中开设藏戏专业 

  教育部多措并举,积极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及普通高等学校开设戏曲表演专业,并自主设立藏戏相关专业。 

  一是优化相关专业结构。教育部于201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以及2015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中,均设有戏曲表演专业。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除国家控制的高职专业以外,各高职院校可根据专业培养实际,自行设置专业方向。2017年,全国共有18所高职院校开设戏曲表演专业,专业点29个,招生人数365人。 

  2012年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将艺术学从文学学科门类中独立成为单独的学科门类,下设戏剧学、表演、戏剧影视导演、戏剧影视美术设计等41个本科专业,为推动高校加强包含藏戏等戏曲表演在内的高等艺术教育提供了重要支撑。同时,颁布实施新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不断落实和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优化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设置与管理流程。支持高校根据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学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依法自主设置专业,除国家控制布点的专业和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以外,高校自主设置专业,实行备案制。对于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和尚未列入本科专业目录的新专业,高校可自主申请设置,由教育部审批。其中,高校申请设置尚未列入目录的新专业,要明确该专业与所属专业类中其他专业的区分情况和专业基本要求,需对新专业的科学性、可行性以及专业名称规范性进行论证,经高校申报,教育部组织专家评审,符合相关条件后予以设置。 

  二是加快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近年来,教育部一直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基本框架已经形成。2017年,教育部组织开展了戏曲表演等《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的修(制)订工作,拟于2018年年底前发布一批,进一步明确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20181月,教育部还发布了包括音乐与舞蹈学类、戏剧与影视学类、美术学类等在内的92个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师队伍、教学条件等方面要求。同时,推动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依据国家标准和办学定位、生源质量,科学制订戏剧学、表演等专业教学质量标准、修订人才培养方案。标准特别突出强调了对人才培养“德”的要求,根据各专业不同特点,明确提出了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要求,来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是强化行业指导。2015年全国民族技艺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全国文化艺术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完成了换届,优化了组织机构和人员构成,积极发挥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作用,紧紧围绕民族技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教育、人才培养工作,深化产教融合,积极发挥研究咨询和指导服务作用,为民族技艺和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培养人才,为包括藏戏在内的地方戏曲发展培养人才,为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下一步,教育部将鼓励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和高校根据实际情况自主设置设立藏戏相关专业和专业方向,大力培养藏戏等地方戏曲专业人才,不断完善戏曲表演专业教学标准、加强工作指导力度,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 

  四、关于通过会演活动扩大藏戏受众面,鼓励藏戏新作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活动指导、协调剧目、资金补贴、宣传传播等方式积极支持开展传统戏剧会演活动。2007年以来,西藏自治区依托每年一度的藏族传统节日“雪顿节”举办藏戏会演、比赛以及藏戏学术研讨会等与藏戏相关的活动,得到了文化和旅游部的重视和支持。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继续支持西藏自治区文化厅举办“第五届藏戏大赛暨第七届全区藏戏展演”,并在“第四届西藏旅游文化国际博览会”期间举办藏戏展演活动,为各藏戏流派以及专业和民间藏戏队伍搭建展示交流平台。2017年,文化和旅游部支持青海省组织实施了“首届全省民间藏戏会演”,共有省内外16家藏戏团体参演,演出18场,观众达15万人次。 

  国家民委在文艺会演剧目遴选中,鼓励创作少数民族戏剧现实题材作品,鼓励创作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作品。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中,《松赞干布》和《六弦情缘》等藏戏节目获得剧目金奖。此外,国家民委联合有关部门每3年举办1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展演,通过这种形式为少数民族戏剧的传承保护和戏剧工作人才的成长搭建平台。 

  上述工作通过提高藏戏的展演频次,有效扩大了藏戏的受众面,激发了地方开展藏戏创作的积极性,对提升藏戏内容创作水平发挥了积极作用。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继续支持开展藏戏会演活动,通过会演活动发现人才,扩大影响,鼓励创作,促进藏戏传承水平进一步提升。 

  五、关于为藏戏项目传承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不断加大对藏戏传承团体的支持。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藏戏项目共13项,涉及西藏、四川、青海、甘肃4地,其中四川有3项藏戏项目,分别为四川省德格县申报的德格格萨尔藏戏、四川省色达县申报的色达藏戏、四川省巴塘县申报的巴塘藏戏。 

  2006年至2017年间,文化和旅游部通过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向藏戏相关项目保护单位拨付资金共计5409万元,实现了中央财政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藏戏相关项目的全覆盖。项目保护单位在统筹当地藏戏表演团体、学术机构以及社会力量的基础上,利用专项资金积极开展了剧目整理、创作编演、服装道具购置、人才培养等工作。同时,藏戏项目主要流布地区的文化主管部门也对本地区民间藏戏表演团体给予了相应支持,帮助改善传承条件,激发传承热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西藏、青海、甘肃、四川等地的广大农牧藏区活跃着大约200多个民间藏戏队,从业人员约6800人,其中西藏有拉萨市觉木隆藏戏队等140多个,青海有黄南州江什加藏戏队等50多个,甘肃有甘南州碌曲双岔二地村藏戏队、拉卜楞红教寺藏戏队等30多个,四川约有德格寺庙藏戏团等10多个。 

  此外,2016年至2018年间,中央财政还安排3600万元,支持西藏自治区尼木白面具藏戏保护利用传习所、甘肃省甘南州南木特藏戏展演中心和青海省黄南藏戏保护利用设施的建设。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继续加大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藏戏相关项目的资金支持,并加强资金管理,监督相关项目保护单位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不断提高对藏戏的保障能力。 

  感谢您对非遗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联系单位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010-59882040  

    

    

      文化和旅游部 

  2018823


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