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建议提案答复
题: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793号建议的答复
号:
357A08-07-2020-33179
号:
文旅非遗函〔2020〕349号
发布机构:
发布日期:
2020-09-25
类:
建议提案答复 ;  函
词:

文化和旅游部对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179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20年09月25日

文旅非遗函〔2020〕349号

字体:[]

  您提出的《关于地方戏曲非遗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建议》收悉,经商财政部,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建议
  近年来,文化和旅游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护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工作导向,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不断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水平。我国非遗保护事业已进入巩固抢救保护成果、增强传承实践活力的新阶段,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格局,成为广泛惠益人民群众的文化民生事业。非遗保护法律法规体系逐步健全。2019年,文化和旅游部与中央宣传部、财政部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程实施方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规划(2019—2025)》《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部门规章。全国29个省(区、市)颁布了本地区非遗保护条例。非遗保护传承机制运行有效。认定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372项、省级代表性项目15777项。认定5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16432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设立了23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146个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区。2006年以来,中央财政投入非遗保护经费近94亿元。非遗保护能力明显提升。深入实施中国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共支持121所院校举办各类培训班760余期,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免费培训10万人的目标。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发布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对14类383个传统工艺项目予以重点支持。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在10个重点支持地区设立了156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实施非遗记录工程,支持对1363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记录。非遗保护传承意识日益深入人心。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中国非遗博览会、全国非遗曲艺周、中国原生民歌节等非遗重大活动丰富多彩,成为非遗领域知名品牌。2020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期间,全国共举办非遗大中型宣传展示活动达3700多场(次)。中央广电总台连续在黄金时段制作播出《非遗公开课》,收视率位居同时段节目榜首。直播、短视频、社交等各类新兴媒体广泛参与非遗传播,抖音和快手平台非遗相关视频超过3600万条,播放量超过1070亿次。面向青少年的非遗普及教育深入开展,非遗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重要内容。
  下一步,文化和旅游部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遗保护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完善非遗保护制度,夯实工作基础,加强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扶持,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加大非遗传播普及力度,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大力弘扬非遗时代价值,展现非遗时代风采,不断推动非遗更好融入时代生活、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二、关于加强地方戏曲非遗传承发展的建议
  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文化和旅游部认真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高度重视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保护传承。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中传统戏剧类有162项,传统戏剧类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有784人。2012年以来,国家非遗保护专项资金共投入9.2亿多元支持传统戏剧类项目传承发展,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每人每年补贴2万元用于开展传习活动。通过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举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培训班,着力提高包括传统戏剧类在内的非遗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水平。支持对353名传统戏剧类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记录,用数字化手段记录和保存他们的独到技艺、文化记忆。
  下一步,我部将深入实施非遗传承发展工程,继续做好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工作。一是加大中央财政向基层院团倾斜力度,重点在人才培养、复排剧目等方面给予支持。二是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表演团体,营造有利于社会力量支持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良好环境,发挥好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的综合效益。三是支持各地与教育部门沟通合作,共同推进“戏曲进校园”,开展与地区实际相宜、科学规范的语言教学。四是支持包括转企改制院团在内的演出团体,提高传统戏剧类非遗项目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
  感谢您对文化和旅游工作的关心与支持!
  
  文化和旅游部        
  2020年9月25日        
  (联系部门及电话: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 010-59881357)

附件: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